【中國科學報】生物強化低溫厭氧發酵取得系列進展(2023.5.7)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 發布時間:2023-05-08 | 【打印】 【關閉】
原文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06.shtm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質能生化轉化研究室生物燃氣課題組在產甲烷菌系強化牛糞-秸稈低溫厭氧發酵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他們通過投加產甲烷菌系有效解決了低溫厭氧發酵啟動慢、甲烷產率低等問題,并揭示了生物強化低溫厭氧發酵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
低溫條件下發酵體系內的微生物菌群代謝活性降低,產甲烷古菌與產酸細菌相比對低溫更敏感,產甲烷階段受抑,產酸產甲烷階段失衡,發生酸抑制,產氣性能下降。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分別投加實驗室長期馴化獲得的中溫及低溫產甲烷菌系,對低溫(20℃)批式牛糞-秸稈混合發酵進行生物強化,研究發現:強化體系的甲烷產率提升4倍以上,T80縮短20~30 d。產甲烷菌系的投加優化了發酵體系內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丙酸氧化菌及乙酸型產甲烷菌的相對豐度在強化體系內顯著增加,促進了丙酸和乙酸的降解,使產酸與產甲烷階段維持平衡,避免酸抑制,從而提高發酵性能。
另一項研究揭示了產甲烷古菌比細菌耐冷能力差的原因,即在低溫條件下,細菌編碼多種耐冷基因(如HslJ,Hsp15,CspA,MerR,HtpX,HspQ),而古菌僅編碼兩種耐冷基因(Htpx,CspA),導致古菌在低溫下倍增速率明顯低于細菌。因此,提高反應器中產甲烷菌的豐度及其耐冷能力是促進低溫產甲烷的關鍵,通過外源投加產甲烷菌系進行生物強化,可人為干預改變厭氧發酵系統內微生物組成,定向提高關鍵產甲烷菌生物量,促進產甲烷進程。
通過以上研究揭示了低溫下厭氧產甲烷的微生物強化機理,構建了性能優越的低溫發酵強化體系,在微生物層面對體系靶向調控;有效促進目標底物降解效率、縮短發酵周期、緩解體系酸抑制、提升低溫厭氧發酵性能,為寒區沼氣工程在冬季的穩定運行提供新思路及理論依據。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3183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1.126118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40173
版權所有 ©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備案號:粵ICP備11089167號-2
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能源路2號 電話:020-87057639(辦公室) 87057637(科技處)
傳真:020-87057677 E-mail:web@ms.giec.ac.cn 技術支持:青云軟件